民主的名字
透過香港教會群體對後雨傘運動的討論,探討基督徒對非民主體制下公民運動的態度
摘要
本博士論文探討香港基督徒如何透過二〇一三年及之後的抗爭運動,理解(一)民主、(二)人權、及(三)信仰與公民身分。文中就親建制與親泛民主兩大基督徒群體分類進行探討,研究發現,兩者通常視對方為無能,甚至缺乏理解能力。本研究透過民族誌田野調察分析、原始與次級訪談的質性研究,以及幾位已發表著作的香港神學家和牧師的檔案資料,建議這兩個群體以基督教信仰語言為根基,理解對方如何作為基督徒去參與公共事務。本文提議使用如齊默爾曼(Jens Zimmermann)所提出的基督教人文主義,幫助香港基督徒視「他者」(the other)為同樣具有理解能力的人。文中特別集中分析香港平信徒的存活神學(lived theology),在研究中給他們發聲的渠道。篇首總結香港基督徒在一九六六與二〇一六年間對社會運動的參與(第二章),接著分析基督教建制派代表吳宗文、鄺保羅,以及基督教泛民主派代表陳韋安、龔立人的神學,以預備接下來的討論(第三章)。其後則分析田野調查與質性資料,以理解香港基督徒如何使用民主、權利及信仰與公民身分,並與其(缺乏)對神學概念的使用相比較(第四章)。最後,本文引入基督教人文主義,作為香港基督徒理解「他者」的一個可行框架(第五章)。香港基督徒努力嘗試理解自由民主、去殖民化、威權主義等議題,而這一些議題在世界各地日見重要。本研究採用神學倫理、社會人類學、香港研究等領域的工具,研究目的在於促進非香港地區的民眾,就這些議題進行進一步討論。
照片來源:朱安之
延伸閱讀:我曾接受英國利茲大學的訪問(英語),講述我為何有興趣研究香港基督徒對抗爭的態度,以及我修讀哲學博士的心路歷程。
研究範疇:神學倫理、政治神學、神學人類學、香港研究
論文指導教授:John Perry、Mario Aguilar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.